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

[理化] 長度的測量─從打量周遭開始

以往在長度的測量單元,我會:照著課本一步步講述,練習換算題目,反覆小考學生是否了解估計值,小考,再小考。

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學生感到乏味,我需要時時召魂(召喚學生飛去玩耍的魂魄),學生學不懂、我教不會,一開學雙方就感到疲憊又挫敗。

從去年起我有了新的轉變。長度測量我們從測量周遭開始。



我給予學生幾個任務,量:


  1. 教室的書櫃長邊。
  2. 籤筒的籤。
  3. 講桌的正面寬。
  4. 課本長。

第一階段:不得用尺,同學可以自由發揮,用自己的方式表示這些測量任務的長度。

(今年僅規定不得直接用尺量,學生會轉用尺測量這些間接用來測量的物體,明年預計改為完全不得用尺)


我預期學生會寫出答案:講桌有3.5本課本長、課本有3根手指長。

此時,歸納學生所寫的答案,包含兩個部分:

數值(3)、單位(根手指)

此時也可以詢問同學,為什麼有人的數值不是整數,是怎麼做估算或猜測的,準備進入估計值的概念。

第二階段使用尺,測量這些物體的長度,並在黑板寫下。

帶領學生檢視各組的數據,檢查是否至少包含數值、單位,如有給予口頭獎勵。


在上述階段,可設定每隔一段時間輪換測量的目標,也可給予學生時間壓力,避免玩耍。
已測量到的數據統一寫在黑板,即時掌握各組進度。

第三階段:導入估計值概念。

情境:有外星飛船迫降在教室外空地,同學發現時只看到外星人的遺體,雖然國內外的知名學者皆正在趕來東引,但無奈坐船還要再等將近一天才會抵達,為避免外星人遺體脫水變形,請同學協助做及時的測量。

請同學說出自己測量的結果,由老師紀錄:

(同學紛紛說出2.1的多、2.1左右、2.1cm p.s.大概 等答案,也有同學已能精確使用估計值)

(再次讚賞同時使用數值及單位表達的同學,加深概念)

教師提問:為什麼大家會使用2.1左右、大概,而非確切的認為是2.1cm?

同學回應:因為不是剛剛好是2.1,而是多一點。

教師引導:在測量中可使用多一位數進行估算或猜測,稱為估計值。(詳述估計值的使用時機及特性)

第四階段:讓同學測量方才物品,並修正紀錄表格中結果。

教師檢核學生是否正確使用準確值、估計值、單位,給予評分。



打完收工。